人民網北京3月27日電 近期,北方多地遭遇大范圍沙塵天氣。記者采訪有關專家了解到,本輪沙塵過程是今年以來強度最強、影響范圍最廣的一次過程。
中央氣象臺環境氣象室主任張碧輝表示,本輪沙塵過程強度已達強沙塵暴級別,為2000年以來3月第3強,影響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影響面積超過485萬平方公里。
【資料圖】
此外,受新一輪冷空氣影響,3月31日至4月2日,我國西北地區、華北、東北地區等地預計自西向東還將有一次沙塵天氣過程。
高強度、大范圍沙塵天氣是如何形成的?
張碧輝介紹,今年3月以來,蒙古國和我國北方地區降水偏少、氣溫偏高、多大風天氣,加之植被尚未返青,配合裸露的沙源地地表條件,易出現大范圍沙塵天氣。
3月中上旬,蒙古國和我國西北沙源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5℃—8℃,基本無降水,地表無積雪覆蓋,加之今年蒙古氣旋強度偏強和冷空氣活動較多,在氣旋及其后部冷空氣東移過程中,強烈的大風卷起沙塵,通過高空輸送,南下東移,在我國東北地區、華北、西北地區以及黃淮、江淮地區沉降形成沙塵暴、揚沙、浮塵等天氣。
張碧輝表示,預計今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沙塵過程次數較近十年同期偏多,沙塵強度總體與近十年持平。
生態環境已明顯改善,為何沙塵天氣仍頻發?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丁婷表示,近年來,我國北方植被大為增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總體上有利于我國沙塵次數逐步減少。但蒙古南部的戈壁沙漠也是影響我國沙塵的重要源地,2022年植被生長季蒙古降水較近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蓋較差,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
張碧輝談到,今年沙塵天氣多發主要和近期大氣環流異常有關。今年春季前期氣溫明顯回暖,尤其是3月初出現了一次極為罕見的回溫天氣,導致前期的凍土層沙土出現快速融化。在一定的大風條件下,造成沙源地的沙塵多次輸送至我國,這是今年多次出現嚴重沙塵天氣最直接的原因。
當前,相關部門持續在防沙治沙方面開展相關工作。專家建議,加大科技攻關和部門合作,加強對沙塵起源、沙塵輸送動力等機理研究和沙塵天氣數值模式預報技術的研究,提升預報預警服務水平。(郝萍、實習生范孟喆)
(責編:陳羽、鄧志慧)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