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工作的過程中,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廣西不僅缺乏引領技術進步的科技大師、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也缺乏推動產業變革所急需的大量金融人才、高技能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十一期廣西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院士顧問趙其國感觸頗深。
近10年來,趙其國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在廣西開展紅壤研究,踏遍了廣西14個設區市的紅土地。
廣西經濟基礎薄弱,屬欠發達地區,人才總量在全國居后。據統計,全區專業技術人才僅占全區人口的0.26‰,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14。同時,高水平創新人才嚴重不足,高端領軍人才匱乏。如何創新引才留才用才模式,破解廣西發展難題?
“在江浙廣東等發達地區,人才主要集中在企業,如深圳就有大半高層次人才分布在企業,人才集聚于企業,能夠促使當地經濟的迅猛發展。而廣西的高層次人才主要集中在黨政機關、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企業人才嚴重匱乏。”培力集團首席研究總監范本文哲認為,應搭建產、學、研、用融合平臺,集聚更多高端人才智力。
“在現代科技創新中,領軍型企業和高端研發平臺已成為吸引集聚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廣西財經學院校長夏飛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他舉例說,深圳依托華為、騰訊等龍頭企業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深創業,帶動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產值規模超過2萬億元。上海張江圍繞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各類產業人才4.2萬人,擁有估值5億元以上的“獨角獸”和準“獨角獸”企業60余家,張江示范區的生物醫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約占上海生物醫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
夏飛認為,廣西要同步繪制“產業地圖”和“人才地圖”,實現人才集聚與產業集群“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廣西對于人才的渴望前所未有,對于產業發展的需求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加強人才聚集與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廣西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洪波說。
與會的社科界、產業界人士認為,應立足產才融合,抓好產業與人才規劃融合,強化產業人才源頭供給,完善產才融合平臺,推動人才與產業互促共贏;積極探索人才與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不斷強化人才部門和產業部門聯動,加快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技術開發中心,鼓勵企業積極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整合多方優勢資源,合力培養優秀人才;探索建設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基地,示范帶動各類人才匯聚廣西。(記者 江東洲 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