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孫小婷
正值“金三銀四”招聘季,一批“求職私教”應運而生,在短視頻平臺上頗為活躍。他們通過直播、賣課、提供咨詢服務獲利,打出“零經驗轉行秘籍”“帶小白逆襲大廠”“一對一面試談薪輔導”之類的誘人廣告。但求職者在繳納不菲費用之后卻發現,上了私教課不僅拿不到“大廠”通行證,連課程質量都難以保證,更多的是一些面試“套路”和簡歷“注水”。
動輒成千上萬元的私教課,愿意買單的人不在少數。求職者想要接觸的“私教”往往曾供職于“大廠”, 背景大致為擔任過資深HR(人力資源管理),自稱面試過成百上千的候選人,深諳“大廠”的招聘喜好;或者在產品、運營等非技術部門帶過團隊,操盤過所謂“千萬級大項目”,了解“大廠”的職業曲線。
“內部消息”似乎給這類服務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然而祛魅地看,這類服務的本質就是解決求職者與大廠崗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只不過,原本定位為幫助求職者確立職業意向、提高擇業能力的信息,在當下競爭異常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被不少人當作了圓夢的捷徑。
然而,作為一個想要在某一行業或領域開啟自己職業生涯的人,如果對行業和企業的信息缺乏獲取能力、甄別能力、思考能力,也尚未結識哪怕一兩個行業從業者,進行過交流咨詢,而指望讓私教通過幾節課將自己送上一個職業軌道,那恐怕得到了offer也很難走地長遠,這說明你可能一只腳還沒有邁入這個行業。而對于那些直接保證能夠“內推拿到offer“的私教,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有商業欺詐或違法的嫌疑了。
求職者以為自己越支付高昂的價格,越有助于緩解心理焦慮。然而,這種付費更多是一種心理安慰,而非與價格相對等的價值,因為求職者忽略的一點是,決定這些“求職私教”高昂費用的,并非信息的成本,而是眼下求職市場中的大量需求,而這些商家極度渲染的焦慮敘事,則在進一步加劇這種供需失衡。
“求職私教”的出現,其實傳遞出了市場“稀缺”的信號——優質崗位的稀缺,和求職者對于這些崗位信息的稀缺。這對瞬息萬變的互聯網行業而言,更是如此。一個部門或者一條業務線往往伴隨著一個消費場景或者一個細分市場應運而生,又很快在新的市場刺激下做出調整,高速的人員流動與信息流動,本身就是大廠的基本特征,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人才與崗位的匹配成本。
要減少這種信息不對稱,“求職私教”的話術其實已經給出了一些方向。對于不論是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還是想要轉換賽道的社會人來說,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用人需求和必備技能點無疑是最有價值的。
新華社記者 劉瀟攝
一方面,高校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就業信息指導。近年來,高校在幫助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有不少新舉措,比如為了適應“云應聘”,不少高校還專門搭建了帶補光燈的面試間。在做好硬件保障的同時,對于求職鏈條中的每個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比如“如何寫一份優質的簡歷”,“如何表達求職意向”,“如何在面試中突出自身優勢”等,邀請更多的企業管理者、技術骨干、HR進校園與學生直接對話,更有助于年輕人形成基本的求職邏輯。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可以考慮在自己的官方賬號中提供及時、準確的崗位信息,甚至開設一些公開課,從而更高效地吸引人才。
求職者也需要看到,任何一個優質崗位,都是稀缺資源,它的獲取必然需要通過一套標準和體系,或者一系列的競爭與合作來實現。走捷徑所付出的成本,不如拿來修煉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