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飛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在當年全球癌癥發病率中位居第三,其中在中國癌癥中新發病例數為56萬,死亡人數為29萬。
手術切除仍是目前治療結直腸腫瘤的主要有效手段。臨床上無法回避的問題是,術后吻合口愈合不良易引發吻合口漏,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嚴重的吻合口漏需要再次手術干預,甚至會影響患者的遠期治療效果及生命安全。
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教授團隊發表在國際外科學雜志《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的研究論文介紹,團隊發明的“支架法腸道轉流術”,用一副可降解支架保護了低位直腸術后吻合口以及避免二次回納手術,減少患者生理、心理痛苦。
沿用上百年的手術方式被替代
吻合口漏是結直腸腫瘤手術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據相關研究統計,其發生概率約有5%-10%。據了解,發病位置越低的結直腸癌,由于腸道張力以及血供的原因越容易發生吻合口漏。一旦發生吻合口漏,就會引起嚴重腹腔感染和腹膜炎,往往需要二次手術。
如何防止吻合口漏發生?國內外常用的預防方法是回腸保護性造口術,即通過暫時性的腸道改道,在患者體外留置“大便袋”,使腸道內容物不經過吻合口排泄,將吻合口保護起來。自1855年德國醫生Thiersch開創以來,這一手術方式被沿用至今。
然而,為腸癌患者留置體外造口,雖然避免了吻合口漏的問題,但需要患者攜帶造口生活3到6個月,相關并發癥也隨之而來,患者生活質量并不高。
“具體而言,患者的造口周圍容易出現皮膚炎癥,造口腸段壞死等問題。而且患者必須在腫瘤切除后三至六個月接受第二次手術回納,關閉臨時造口。這無疑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和治療費用。”蔡秀軍介紹,第二次回納手術相關的并發癥如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和裂開等問題仍無法避免。
蔡秀軍表示,微創醫療在國內快速發展,相關理念推動了醫學領域的科研創新。如何在保護術后吻合口的前提下,減少手術造成的創傷?“支架法腸道轉流術”應需而生。
記者了解到,所謂“支架法腸道轉流術”,是在回腸內作縱向切口后置入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腸道轉流支架,使用可吸收縫線將腸管固定在支架上,在其上游回腸內放置蘑菇引流管。術后食糜通過回腸時,會被支架中的隔膜片阻擋,無法進入下游結腸,而是通過蘑菇引流管引至體外。
“約3周后,低位腸吻合口愈合,轉流支架也在人體內完成降解,腸道恢復通暢,適時拔除蘑菇引流管即可,避免第二次造口回納手術。”蔡秀軍說,通過縮短治療周期、簡化手術步驟,患者的生理、心理負擔也隨之減輕。
迭代后的“小漏斗”解鎖新場景
早在數年前,經蔡秀軍團隊研發驗證,可降解支架已被應用于患者術后臟器的傷口吻合。鮮為人知的是,團隊耗時12年,經過上千只動物實驗后,才使得這一支架應用于臨床,后根據具體的臨床需求更新迭代。
“研發可降解支架的念頭,可以追溯到2005年3月,當時自己完成了國內首例完全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也小。”蔡秀軍介紹道。回顧那臺手術,雖然創造了腹腔鏡外科的歷史,但他并不滿意,因為腹腔鏡下做縫合手術存在耗時長、成本高等缺陷,秉持不縫、少縫的原則,需要對手術方式進行改良。
受到壁虎斷尾、螃蟹斷肢再生的啟發,蔡秀軍認為,可以有效發揮人體組織的愈合能力。2017年,由其團隊研發的可降解腸道吻合支架,開始應用于空腔臟器吻合手術。據介紹,這類支架主要由聚乙醇酸制成,在人體內可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且含有硫酸鋇,可以通過 X 射線監測其位置及降解情況。通過調整材料比例還可以改變支架的降解時間。
記者了解到,應用可降解腸道吻合支架,醫生們在進行腸吻合手術時可不用釘合,從根本上避免吻合口黏膜下血管的破壞,只需將腸腔二端用可吸收線捆扎在支架上,讓兩側腸斷端對攏,大幅縮短了腹腔鏡下腸吻合的時間。
“這種支架可用于腸漏、腸穿孔的處理,能避免腸造口及二次手術,使治療周期從3-6月減少為1-2周,操作簡單,符合微創的理念。”蔡秀軍介紹,在第一代可降解支架的基礎上,團隊根據臨床需求持續開發。“支架法腸道轉流術”,關鍵是在原支架腔內增加了阻隔膜片,以阻斷腸內容物通過,配合轉流管實現腸內容物轉流,對低位腸吻合口起保護作用,為吻合口愈合創造有利條件。
以臨床需求推動醫療創新
“除了支架法腸吻合術,此前團隊發明的腹腔鏡多功能手術解剖器、腹腔鏡區域性血流阻斷技術等均秉持微創的理念,意在減輕臨床患者的負擔。”蔡秀軍認為,精準微創是醫學發展的方向,尋求通過最小創傷去獲得最好效果的治療方法是醫生的天職,需要準確結合臨床需求,持續開展科研創新。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行動(2021-2025年)》提出,要強化科研攻關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重要支撐作用,堅持臨床研究和臨床診療協同,科研成果服務臨床和疾病防控一線。
該行動方案還提出,依托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一批高水平的醫藥、醫療設備和器械的臨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成果轉化基地;支持公立醫院牽頭或參與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中心。
去年11月,全國微創領域首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微創器械創新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戶浙大邵逸夫醫院,將聯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推動我國微創醫學的發展及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據了解,該研究中心將以臨床科學問題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重大項目合作為載體,圍繞疾病的微創診治,開展醫工信多學科交叉的醫療器械和診療技術創新研究,建立集學術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臨床應用為一體的全鏈條式開放共享的服務平臺。
“醫院通過設置研究基地和平臺,近年來已促成一批醫務人員的創新成果在臨床上應用推廣。”蔡秀軍表示,從提出需求到發明創造再到推廣應用,形成創新閉環,醫療創新的主體無疑是醫生,應多從患者角度出發,帶著挑剔的眼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減輕患者負擔。
(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