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
劉澤帥 陳 超 科技日報記者 張 強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用這句話來形容海軍航空大學教授關欣最合適不過。
關欣舉手投足間透著一股軍人的干練和果敢。采訪中,她對科技日報記者說:“要打贏未來海上信息戰爭,需要配備哪些電子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技術,這是我和團隊成員研究的方向。我們就是要讓電磁波以及無數由0和1組成的‘戰士’,在海上信息對抗的戰場上化身無形‘尖刀’,直刺向敵人的心臟。”
前不久,關欣被全國婦聯授予2021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這朵綻放在強軍方陣中的“鏗鏘玫瑰”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頂住壓力提出新算法
1999年,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轟炸。這一事件影響了很多人,當時即將本科畢業的關欣就是其中之一。
同年,關欣放棄了中國科學院的保研資格,選擇進入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海軍航空大學前身)成為一名軍人。“這里有我向往的事業,能夠為國防事業添磚加瓦,我無怨無悔。”她回憶道。
即便已經過去多年,可關欣還清晰記得自己的研究項目第一次被專家認可的那一天——
因為突出的工作能力,關欣被選為全軍某電子對抗平臺型號項目負責人。在一次方案論證會上,由資深專家領銜的總師組傾向使用原理簡單、計算速度快的經典算法。關欣卻不認同他們的看法,她認為經典算法不適用于新體制雷達的識別系統,難以滿足現代海上作戰需求。因此,從實戰角度出發,必須敢于創新,探索新的技術手段。
一石激起千層浪。作為信息技術領域的新人,直接反對行業專家的意見,關欣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并受到質疑。
為證明自己的想法,關欣白天推演實驗、晚上研究完善方案,經過60個日夜的奮戰,她提出了3類全新的計算方法。
“正是關欣的堅持,讓我們的平臺性能遠超預期!”結題時,兩位總師向關欣豎起了大拇指。
“只有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實現創新和超越。”關欣告訴記者,年輕人需要前輩的幫助,但不能過于依賴前輩,在高新科技領域尤為如此。
入伍23年,關欣先后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6項,多項核心技術研究成果在裝備研制中獲得應用,有效推動了裝備功能的突破和性能的顯著提升。
晝夜奮戰解決告警器故障
“只有攻關難題,才能實現真正的突破!”這是關欣的座右銘。
為解決某型平臺對同一態勢不同信源沖突的難題,關欣帶領團隊成員刻苦攻關,創造性地提出了證據沖突相關數據的確定準則和針對證據沖突原因的分類策略,系統構建了沖突證據條件下的某項推理體系,被國際信息技術權威專家稱贊為“證據推理領域的重大突破”。
但關欣并不滿足。她清楚,作為一名軍人,唯有將科研成果應用在一線部隊,把滿足部隊一線需求作為科研立項的主攻方向和服務部隊的首選課題,才能不辜負國家和軍隊的重托。
一次一線部隊作戰訓練中,某主戰機型因告警器故障出現重大險情,訓練任務隨即停止。關欣接到上級通知,第一時間領受任務,召集團隊骨干成員,立刻前往部隊實地開展調查研究。
通過與飛行員、機務人員交流,關欣了解了故障基本情況。為了更直觀地了解故障現象,收集故障數據,在與部隊同志短暫研討后,她決定開展地面試驗。從實驗方案設計到測試設備研制,從數據讀取到算法檢測,關欣全程參與了每個環節,一絲不茍地檢查了每一步操作,不厭其煩地進行調試、檢測、分析……
收集完最后一組數據已是深夜,然而工作并未停止。
短暫休息后,關欣連夜帶領團隊成員開展數據整理和分析研討工作。軍營的夜格外靜謐,但會議室里的討論卻特別熱烈。時間一點點流逝,門外的哨兵換了一班又一班……
“就是這里的問題了!”關欣和團隊成員終于確定了故障的原因。此時,太陽已漸漸升起……
回到學校后,關欣又帶領團隊成員集智攻關,第一時間拿出改進方案,并提出了新的技術方法,告警器的問題迎刃而解,部隊的訓練任務也得以恢復。
“實驗室連著海戰場,院校是部隊戰斗力的重要技術支撐。只要對戰斗力建設有幫助,再硬的‘骨頭’也要‘啃’。”關欣指著一沓厚厚的調研報告說。
近幾年,針對軍委、海軍關切的軍事訓練問題,在相關建設領域,關欣創新并發展了目標關聯、目標識別理論與方法,實現了理論模型的工程化應用,在信號識別、目標定位等10余項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部隊戰斗力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以實戰標準培育海戰精英
為戰育人是軍校教員重要的職責和價值所在。“脫離戰場講授技術原理,教不出能打勝仗的學員。”關欣說。
專業課內容枯燥,為了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她經常利用參加重大演訓活動的機會深入部隊,收集各種圖表、數據、案例等新裝備資料,堅持把專業知識和軍事運用相結合,實現課堂與戰場的無縫對接。
某年夏天,為了采集科研項目所需的雷達數據,關欣奔波于大山深處的多個觀通站。一天,從某山頂觀通站下山時,一場雷雨襲來,由于山路濕滑,她一不小心摔倒在地,身旁就是數百米深的山谷,讓眾人驚出一身冷汗。然而,關欣卻笑著擦了擦身上的泥,繼續朝下一個雷達站出發。
利用采集到的原始數據,關欣和團隊成員成功研制出某型數據系統,其投入使用后,部隊官兵贊不絕口。這樣的科研經歷也成了她課堂上的案例。
“聽關教授講課,就仿佛看到了‘真實’的戰場。”一位學員說。
關欣善于為部隊“把脈”,更清楚如何給學員“進補”。一次雷達數據處理課程間隙,學員們問:“關教授,我們將來到部隊懂裝備操作不就行了,還用得著把內在原理了解那么透嗎?我們又不去搞科研!”
關欣說:“只有把基礎理論掌握扎實,才能夠觸類旁通;只有把基本原理理解透徹,才能領悟改型的妙處,才能更好適應裝備的快速發展。”
在學員眼中,關欣很較真兒,論文中小到標點符號、大到邏輯結構,她都會做出批注。她更能從學員的行文用字中,敏銳地察覺到可能出現的傾向性錯誤。“未來戰爭的勝負,或許就掌握在這些學員手里,絕對不能馬虎了事!”她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