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綠色經典讀書會”舉辦“世界讀書日”特別活動,邀請浙江大學王濤教授圍繞“DAC技術的社會屬性與技術屬性”作主題報告,并與讀書會成員進行研討交流。
近年來,應對氣候變化逐漸成為全球共識,科技創新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手段。直接空氣二氧化碳捕集(DAC)作為能夠直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負排放技術,正在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也是《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的重點合作領域之一。
王濤在報告中指出,要實現《巴黎協定》全球溫控目標,當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余額”(剩余碳預算)已經所剩無幾,包括DAC在內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當前階段DAC技術的應用成本較高(約600美元/噸二氧化碳),項目規模也普遍較小,處于關鍵捕集材料探索與工程技術快速迭代階段,學術界產業界對其關注度越來越大。王濤認為,隨著DAC技術的進步和規模的升級,其應用成本將持續下降,并最終降低至100美元/噸二氧化碳以下,這將使得DAC技術的減排成本具有競爭力。未來,經濟性的DAC技術能夠成為全球碳排放交易價格的“調節器”,加速全球經濟發展與化石能源脫鉤,保障碳中和目標實現。
讀書會成員結合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研究等工作實際積極交流。21世紀中心副主任陳其針、總工程師孫洪參加了活動,他們表示,報告對DAC技術的發展歷程、現狀與未來方向進行了全面的回顧、評述與展望,DAC技術發展將取決于政策支持力度、技術經濟性和二氧化碳利用水平,隨著碳中和進程的推進將有更大應用空間。21世紀中心社會事業處處長張賢表示,DAC是解決當前分布式排放源減排難題的有效技術手段。
21世紀中心主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黃晶在總結時表示,綠色經典讀書會的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對于中心進一步加強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在“世界讀書日”舉辦這個活動具有積極和重要意義。他表示,DAC技術等負排放技術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技術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加強探索研究,推動超前部署,開展試驗示范,為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做好技術儲備。
關鍵詞: 綠色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