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鐘艷宇?科技日報記者?代小佩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免疫中心栗占國教授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王軍教授課題組合作的一項研究發現,扁桃體菌群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扁桃體菌群來源的抗菌肽salivaricin,通過作用于IL-6和IL-21受體抑制自身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這意味著扁桃體抗菌肽未來有可能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期刊在線發表。
扁桃體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因其產生的淋巴細胞和抗體可以對付入侵的各種致病微生物,發揮著抗細菌、抗病毒的防御功能。扁桃體存有豐富的微生物,其中不僅存在有益菌,也含有致病菌。當受氣候、環境、飲食等外界刺激或自身免疫力較弱之時,就會出現扁桃體微生態失調,引發局部免疫激活而誘發全身免疫反應,如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引發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腎炎。
既往研究發現,機體共生菌群與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其中,腸道菌群在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發病中的作用機制已有諸多報道。扁桃體是與腸道同樣重要的淋巴器官和微生物貯存庫,但針對其菌群的研究卻很有限。
研究者在臨床上發現,扁桃體發炎會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患者關節滑膜中的致病性T細胞可能來源于扁桃體,但扁桃體參與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為此,栗占國課題組關注扁桃體菌群在類風濕關節炎發病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者通過提取患者和正常人扁桃體菌群,采用宏基因組測序方法,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扁桃體菌群明顯異常。他們分析發現,來自唾液的抗菌肽salivaricin基因豐度顯著減少,而外周血中促炎免疫細胞的比例卻明顯增加。通俗來講,就是扁桃體內有益菌減少致使抗菌能力大大降低,不能控制周邊的炎癥反應,造成感染或免疫反應發生。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salivaricin通過與促炎細胞因子IL-6和IL-21受體結合阻斷IL-6/IL-21- JAK-STAT3信號通路的激活,抑制自身免疫反應,來預防和治療實驗性關節炎。
本研究發現了扁桃體菌群在免疫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唾液鏈球菌抗菌肽salivaricin在類風濕關節炎的免疫調節機制,為自身免疫病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北京市風濕病重點實驗室李靜助理研究員和靳家揚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栗占國教授、何菁教授及王軍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免疫研究所祁海教授和郭曉歡教授、深圳譜元科技覃俊杰博士及北京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羅佗平教授等亦有貢獻。
關鍵詞: 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