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相關資料圖)
玉蘭含蕊,冬櫻嬌艷。冬末春初,位于昆明北郊、占地760余畝的昆明樹木園,蓊蓊郁郁,一派生機。
記者從1月19日舉行的昆明樹木園科普實踐示范平臺建設啟動儀式上了解到,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云南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此前就林草科技與文化教育事業深度融合發展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將強強聯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昆明樹木園為主要載體,共同搭建林草資源與文化教育創新發展平臺。
昆明樹木園始建于1959年,是“全國林業科普基地”“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目前,樹木園內的木本油料種質資源區,松科、木蘭科、樟科、山茶科、殼斗科、竹類等種質資源收集研究區,在全國具有唯一性;云南松、木蘭科、樟科、殼斗科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居全國之首;紅豆杉屬物種占全球的73%;北美紅杉種質資源為全國第一,園區留存全國最高最大北美紅杉植株高達43.82米,是我國研究北美紅杉的重要活體標本;核桃種質資源收集圃,是全球深紋核桃數量最多的種質基因庫,保存核桃活體種質資源816份。
“云南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居中國之首,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受全球關注?!痹颇鲜×謽I和草原科學院院長鐘明川介紹,在云南省科技廳等單位支持下,雙方將以平臺為依托,研究林草科學普及、研學和自然教育的特點,積極發揮林草科技在云南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平臺為帶動,探索云南林草科技的科普、研學和自然教育路徑,講好云南實踐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故事。
下一步,雙方將依托該平臺,聚集更多專家,結合云南豐富的林草資源,開發出更具云南資源特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傳播林草科技、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知識普及系列圖書、音視頻作品,并通過圖書屋、數字化平臺,擴大社會普惠面;同時,以平臺為保障,建好昆明樹木園對外開放機制,從保障學生科普需求入手,兔年春節后,將有組織地向團隊開放,并逐步將昆明樹木園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科普實踐基地。
“文化激發活力,教育引領未來?!痹颇闲氯A書店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景宸說,雙方將聯合開發富有品位的生物科普主題研學活動課程,打造富有特色的精品研學線路,設計構建富有吸引力的植物科普研學場景,建立富有競爭力的研學產品運營機制,促進青少年深度融合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效銜接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云南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羅成惠認為,通過昆明樹木園的數字化平臺,可進一步推進云南省生態文明科普由線下平面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迭代,可不斷創新科普傳播的內容方式,豐富科普作品形態和傳播渠道,促進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科普格局。
“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通過數字化平臺對科技成果及科技知識的解說展示,可更好地將林草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科普宣傳和自然教育等融為一體,既能滿足公眾對科技的需求,又能讓參觀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了解林草科學知識和科技成果,增強公眾的參與性與互動性,更讓參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绷_成惠說。
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是云南省林業和草原領域的綜合性應用研究機構,長年致力于林業和草原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的調查、研究和科學技術普及、科技成果推廣、國內外學術交流等工作。近年來,該院以核桃、油茶、油橄欖為代表的木本油料,以花椒、八角為主的香辛料,木蘭科、蘭科等珍稀植物,以及利用鄉土樹種、木本糧食、森林蔬菜等,對生態保護、退化生態修復、綠色防控等領域的研究,在全省乃至全國獨樹一幟。
經過科技人員60余年接續努力,昆明樹木園先后實施了近50項國家攻關、省攻關、行業重大科研項目,并逐漸形成以珍稀瀕危和地帶性林草種質資源收集為主,地帶性自然森林生態系統結構恢復相結合的展示基地。
(圖片由科技日報記者趙漢斌和受訪者拍攝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