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到現在還想不通,為什么會被確診肝癌……”當你瀏覽網頁時看到這樣一句話,會不會想要點開視頻,花上幾分鐘去聆聽一個人與病魔抗爭的心路歷程?
近日,一美妝博主在某社交平臺上發了一段視頻稱,自己25歲就被確診肝癌,網友在紛紛表示“看哭了”“心疼博主”之后,沒想到畫風一轉,視頻最后兩秒鐘出現了“本期視頻內容純屬虛構”的字幕。目前,北京市網信辦發布通告稱,已就此事約談了相關平臺。
為博關注、掙流量,“賣慘”如今已經成為短視頻、直播、電商等領域的一大“賣點”,眾多博主在道德與法律的底線上反復試探,不僅消費病癥患者,販賣健康焦慮,讓部分網友產生恐慌心理,也加劇了網友在瀏覽此類視頻時的不信任感,進而導致互聯網平臺泥沙俱下。
今年1月18日,中央網信辦決定開展為期1個月的“清朗·2023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其中提到要從嚴查處炮制哭窮賣慘等虛假情節以及借演繹低俗劇情,誘騙網民打賞消費等問題。該博主雖然在視頻中標注了“內容純屬虛構”字樣,但將其放置于視頻最后兩秒,網友并不會及時發現,實則存在利用網友同情心進而騙一波流量之嫌。
要根治此類賣慘視頻,規則先行很重要。當前,很多互聯網平臺要求用戶在發布虛構事實的演繹類視頻時,在顯著位置標注“作品系演繹”“內容純屬虛構”等字樣。但是何為顯著位置?規則供給要跟上。比如,平臺可以進一步明確,用戶可在標題處、文字說明處、視頻開頭處等醒目顯著位置標注,對未標注且發布虛構內容獲取流量進行不當營銷的用戶,應予以禁言、禁止被關注、無限期封禁等處罰。此外,平臺還可以制定此類視頻的標準化模板供用戶參考,讓用戶依規范進行內容生產。
有了良好規則,動態監管更為關鍵?;ヂ摼W平臺面對海量視頻,監管難度可想而知,但這絕不是平臺怠于監管的理由,反而更凸顯出其加強監管的重要性。目前,互聯網平臺大多采用UGC(用戶生產內容)生態模式下的內容審核機制,即引入智能審核系統對發布內容的時效性和安全性進行審核,如果系統難以審核出來的,便需要人工進行復審。在此過程中,互聯網平臺可以通過優化審核算法、完善判別機制等方式不斷加大對發布內容的動態監管力度,并通過不斷更新技術手段,建立新型違規內容的審核過濾機制,暢通用戶的舉報投訴渠道。
有了規則和技術,可仍有人違反甚至“踩雷”,這就需要監管部門、互聯網平臺以及眾多用戶形成治理合力。今年3月,中央網信辦發布通知稱,將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北京市網信辦聞訊而動,采取約談網站平臺、開展專項執法等方式,督促屬地重點網站平臺加大對造謠傳謠、不擇手段蹭熱點、毫無底線博眼球等問題的處置力度。在自上而下開展互聯網整治專項行動的基礎上,用戶嚴格自律、互聯網平臺嚴格把關、監管部門優化治理,三者齊頭并進,才可推動形成積極健康的網絡生態。
(責編:馬昌、溫璐)關鍵詞: